除了雪山、美景、巧克力和精工手表,瑞士以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世界闻名。金秋北京,(瑞士联邦政府)瑞士发展合作署(SDC)携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多家机构联手打造社会创益、金融创新与城镇化,暨E&T年度论坛。该论坛发起的初衷是探索如何利用创新的商业手段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大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创新力量加入,丰富社会治理体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高度联通和快速社会转型过程出现了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缺失或不均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蕴育着创新潜能并衍生出巨大的商业机会。
瑞士驻华使馆公使高晟安先生发表欢迎致辞,他强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积极的参与,并且鼓励来自不同行业的实践者踊跃创新,大胆实践。
"全球层面来说,仅仅依靠政府和发展机构的力量难以实现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预计在2030年前,全球每年需要约2.5万亿美元的发展资金投入,这相当于法国2016全年的GDP总量(Convergence 2018)。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大量和更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创新力量加入以及丰富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创新需要不断的学习,并且有勇气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瑞士驻华使馆国际合作处主任费振辉先生强调,"如果每周学习的时间少于8个小时,我们的知识就可能会落后。社会创新和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以及年轻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需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场社会创新和改变的过程中来。"
超过七十位左右的嘉宾参与了论坛活动,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社会创新型企业、投资和金融机构、混合商业战略公司(Hystra)、中和农信、雀巢(中国)、瑞银,商道纵横、经合组织(OECD)、亿利集团、英诺基金、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等众多机构代表。论坛还特别邀请了来自蒙古国和韩国从事影响力投资、社区发展、小额信贷、文化推广等行业的社会创新型企业代表。
论坛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的方式,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社会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模式、创新驱动力,潜在的机遇和主要障碍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同时还参观了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腾讯众创空间(北京),学习英诺资本采用复合模式扶持创业者的梦想,代表们还特别参观了智行者无人驾驶系统。
担任Hystra常务董事的Olivier Kayser先生对于目前传统商业领域和发展领域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该机构观察到过去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正在朝着共同的目标靠近,进而涌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即社会创新型企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及其实践者。尽管对于该模式全球层面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多数与会者认为这种模式同时兼顾 "义"和"利"的平衡
论坛发起人贾相平博士对于论坛的背景和核心问题进行简要梳理。Convergence 2018《 谁是私人企业部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领域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资金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包括国际发展援助资金(到2016年总计约1462亿美金)以及慈善捐助资金(截止2016年预计总额为320亿),但其总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需求相距甚远。全球约有超过65%,约40亿的人口生活在年收入不足2000美金的状态下,诸多的社会问题,即水下冰山现象并没有被企业或者市场所重视,而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主要短板。
社会创新型企业需要打动人心的故事。来自瑞士发展合作署伯尔尼总部促进企业融合中心政策专家Lars Stein先生(左上一)分享了他创办的专门为支持年轻人教育成长而发起成立的机构故事。该机构目前还在持续的为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提供成长教育贷款服务。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零慧秘书长(右上一)分享了基金会在过去十年间为了支持中国社会创新型企业活动所开展的活动和思考。十年间,友成基金会扶持了小鹰计划、中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型平台项目,打造新公益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冬文先生(左下一)向听众介绍了中和农信的企业故事,截至目前为止,中和农信总计的放款金额369 亿元,其中92.7%的客户来自农村或者农民。
亿利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王占义先生(右下一)分享了亿利集团如何从当年的沙漠中的国有盐场靠几代人的不懈坚持,实现从生存到防沙治沙龙头企业的华丽蜕变。
什么是社会创新型企业,如何平衡"义"和"利"的关系
博组客居家养老护理(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Stephan Dyckerhoff 先生(左上一)认为社会创新型企业应该能够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老土发起人罗易女士(右上一) 认为美国针对社会创新型企业定义比较灵活,即任何的公益组织或者是公司以社会使命作为目标,同时可以牺牲部分利益即可。中国的模式更加类似英国模式,有相应的分红,利润率超过一定比例后不能分红等。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选择不同的方式和定义。目前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会创新型企业,但其实一些企业的商业模式各个环节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罗易认为这些企业也可以被看作社会创新型企业。同时,她认为应该在"义"和"利"之间做好平衡,因为社会创新型企业也需要获得商业利益得以生存,但是同时不应该放弃理想。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许建初教授(左下一) 认为慈善并不属于社会创新型企业的范畴,创新需要平衡当地社区、科学家研发团队和企业产品发明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兼顾好知识产权利益的模式就属于社会创新型企业。
友成企业家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女士(右下二)认为社会创新型组织可以被看作从事于推动社会问题转变的创业者。社会问题的不能简单的通过捐赠或者慈善来解决,需要通过赋能。人的问题解决了,社会问题也随之清晰,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经济价值,这就是社会创新企业家精神。
第二环节的论坛由瑞士发展合作署学习、创新和文化处代表Andrea Siclari 先生主持。嘉宾就社会创新企业的推动力和如何搭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交流。社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投入,然而高风险低回报的社会创新企业往往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这需要创新的金融模式加以扶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气候变化及投资/绿色增长政策顾问Naeeda女士(右上一)分享了混合金融的概念和发展趋势,目前融合了商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混合金融已经开始出现,但是需要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体制小心谨慎的设计合理的金融制度,从而提高政府公共资金的效率和影响层面。
来自香港的瑞银董事陈彦甫先生(左下一)强调如何动员私人资本的投入,是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关键。越来越多的私营资本在追求财富保值和增值目标的同时,也致力于为整个社会带来公益价值。
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先生(左下二)认为"社会企业首先是企业,社会企业家首先也还是企业家,社会效益是社会企业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自2016年以来,中国绿色金融步入快车道,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都有快速发展。这对有环境效益的社会企业来说,是政策和市场的双利好条件。"
来自蒙古的社会创新型企业代表Enkhzul orgodol 女士(右下一)认为社会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鼓励探索和创新。
论坛采用世界咖啡的模式,共同和与会人员讨论了如何在中国推动社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问题。
论坛还特邀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农业服务总监诸葛耀先生(左上一)介绍雀巢和私营农场主共同成长的故事,以企业的视角来介绍如何实现企业收益和社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