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二十年前,1993年3月,年轻的徐晓飞博士从德国柏林工大留学访问归国。他带着在德国学到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先进技术和归国创业报效母校的梦想,回到学习工作过的母校——哈工大计算机系,开辟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新方向。在计算机系姚万生教授的帮助下,他在综合楼505找到了以前的办公桌,有了一个撬动新领域的支点;在校领导的关心下,他申请到了几项研究课题,有了一个起步的基础;在计算机系领导的关心下,他有了第一位助手,开始拉起自己的学术队伍;在现代生产技术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徐晓飞找到一个工作环境和几个年轻人,多了一个支撑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在校领导的大力推荐下,徐晓飞在1993年进入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专题专家组(后于1994年进入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使得研究组进入了国家863计划层面的研究工作,从开始就有了一个高起点。ICES研究中心的历史就这样开启了。

二十年来,ICES研究中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开始的一张办公桌,到1993年组建CIMS课题组;由松散的研究组,到1995年正式建立分布式信息处理研究室(DIP)和333教研室;由计算机系的一个研究室,到1999年建立跨计算机系、生产技术中心、管理学院的现代集成制造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CIMIT);由计算机系的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研究中心,到2003年经过整合成立企业智能计算研究中心(ICE);从此,本研究团队开始以“冰—ICE”的缩写名称发展壮大。2003年,ICE研究中心在威海校区建立分中心;2004年,ICE研究中心在深圳研究生院建立又一个分中心。至此,ICE研究中心在哈工大一校三区扎下了根。2006年,ICE研究中心进行了学术领域的战略性拓展,研究中心名称更新为“企业与服务智能计算研究中心(ICES)”,标志着ICES步入了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的新领域。2011年,ICES研究中心又领衔建立了哈工大软件工程一级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们软件工程学科名列前茅(据内部消息,列全国第六名)。近年来,ICES研究中心不断发展壮大;研究中心从一张桌子发展到一个房间(505室);进而发展到多个房间乃至一层楼;现又发展到一中心三区,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随着ICES不断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扩大国际合作交流、产生系列研究成果,ICES已成为国内外服务计算与企业计算领域的知名研究单位。

二十年来,ICES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规模在不断扩充。从1993年的1个人和1993/94年初期的5个人(徐晓飞、王刚、战德臣、王英伟、周世意等),到课题组的10多位老师,再到目前ICES一中心三校区的20多位老师,我们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不断提升。目前,ICES研究中心已有7位教授(徐晓飞、战德臣、叶允明、臧天仪、邓胜春、何霆、初佃辉);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2月31日,王忠杰博士在计算机学院评职中被通过晋升教授。我们又多了一位教授!

二十年来,ICES研究中心先后培养了数百位硕士生、博士生,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IT科技领域和信息化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ICES桃李遍天下。二十年前,研究组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是谢振超和林洪程,第一位博士生是叶丹。二十年间,ICES研究中心共培养出了33位博士、320位硕士(哈尔滨202人、威海37人、深圳81人);现有在校博士生26人(哈尔滨18人,深圳8人)、硕士生68人(哈尔滨25人、威海13人、深圳30人)。此外,ICES研究中心的老师们还指导过上百位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生、数百位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如今,同学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祖国的五湖四海与各行各业;有的成为大学教授和院长,有的成为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有的成为IT产业公司老总和技术骨干,有的成为政府部门高级管理者,有的在海外遨游发展;校友们都发达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的根都发源于ICES!